中西醫結合 科技抗新冠
2022年9月5日

在這個人工智能越趨成熟的年代,智能技術在醫學發展中的應用亦更為普及,中西醫若能透過科技結合,將對整體醫學界有莫大裨益。上周六(8月27日)由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牽頭,聯同德善醫療集團、以及中西醫醫學平台合辦首次「大灣區中西醫學發展:現狀和展望」研討會,共同探討新時代下中西醫學結合發展的無限可能,其中提及不少有關中醫科技化以及透過科學創新對抗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的方向。

由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牽頭,聯同德善醫療集團、以及中西醫醫學平台合辦的首次「大灣區中西醫學發展:現狀和展望」研討會,一眾醫療界先驅權威、學者及政界人士聚首一堂,包括(左起):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榮譽會長余秋良醫生、聯合醫務集團創辦人孫耀江醫生、德善醫療集團創辦人張琛醫師、行政會議成員、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榮譽會長高永文醫生、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教授、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會長林志秀教授、立法會議員(醫療衛生界)林哲玄醫生以及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陳永光教授,為研討會進行揭幕儀式。
由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牽頭,聯同德善醫療集團、以及中西醫醫學平台合辦的首次「大灣區中西醫學發展:現狀和展望」研討會,一眾醫療界先驅權威、學者及政界人士聚首一堂,包括(左起):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榮譽會長余秋良醫生、聯合醫務集團創辦人孫耀江醫生、德善醫療集團創辦人張琛醫師、行政會議成員、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榮譽會長高永文醫生、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教授、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會長林志秀教授、立法會議員(醫療衛生界)林哲玄醫生以及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陳永光教授,為研討會進行揭幕儀式。

中醫源遠流長,講究經驗傳承,常被詬病「欠規範」,惟中醫實情絕非與「科學」背道而馳。「中醫主張治未病,其實在工程角度是相當普遍的概念。」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是工程專家,同時推動智慧中醫發展,他以火車、飛機比喻人體,「出事先整就太遲。」傳統中醫智慧配合現代科技,可以透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早發現問題,防患於未然,以及促進中西醫合作,攜手解決現代醫學難題。衞炳江深信,中西醫絕對需要結合,因為有病時不會分中西,只要醫得好,就是好醫生,中西結合,互補長短,治好病人,是醫者的共同目標。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

衞炳江說,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智能化模擬中醫診療之手段已見雛型,當時願景是使機器能模仿人的思維,將中醫診療知識與患者信息相匹配,提供相應診及處方,以及將中醫理論中陰陽五行變化及術數演化等有固定規律的步驟交由計算機處理,惟其時一切仍在概念層面,未經實際應用,然在90年代起已開始多學科運算方法與中醫臨床相結合的研究發展,至今人工智能在醫療的角色越來越吃重,長遠來說有望減省醫生工作負擔,因為「醫療系統中,最貴重的是醫生,並非儀器,而香港在人手方面明顯不足。」

要發揮現代中醫的功能,衞炳江認為必須與現代技術融合,「工具無分中西,應善用現代檢查,配合傳統中醫指導,同時提高診斷準確性及療效。」衞炳江指出,中醫四診智能化早有人著手研究,他憶述任職香港理工大學時的同僚張大鵬教授,早已研發出智能舌診,觀察舌頭色澤及形態變化,若能擴展至臨床應用,必為中醫科技化的一大里程碑。惟衞炳江提醒,科學一大戒條,便是現象不能因人而異,即中醫師診斷不能亂無章法,經驗主導,否則難以躋身香港醫療體系之主流,因此,四診信息採集需要解決靈敏度、準確度、穩定性及四診以外的信息整合等問題,令現代中醫診治更精準、到位。在大數據方面,伴隨臨床醫療、科研的信息化工作升級,中醫臨床數據不斷積累,從傳統手寫的紙質病歷,至今已有中醫藥專門大數據信息庫,再配合人工智能作圖像識別、邏輯分析等,處理前期流程化及重覆性的工作,進一步舒緩醫生壓力。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榮譽會長余秋良醫生指出,香港中西醫在大灣區發展極具優勢。余秋良直言香港中西醫為「全世界最好」,現在正處於高標準中西醫結合的最佳位置及時機,只是如何互用、應用層面細節尚待探討。余秋良進一步分析香港科研優勢,指出香港不但具備完善的世界級大學網絡,且在生物科技上有充足人力及財力資源,「這是大灣區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早在2019年下旬,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合作備忘錄》,達成六大共識,其中一項正是加強中醫藥科研創新合作。說到高新科技,余秋良認為現時粵港澳大灣區在資訊科技、人工智慧領域等方面已經具備很強的影響力,惟在創新醫藥領域方面尚待加強,但基於香港獨特的歷史及地理環境,余秋良對揉合中西醫學之長的香港充滿信心,一言以蔽之:「香港,有得撈!」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榮譽會長余秋良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榮譽會長余秋良

澳門科技大學(澳科大)醫學院院長霍文遜透過線上參與本次研討會,向醫學界同儕分享科學創新對抗新冠的驕人成績。在新冠病毒初肆虐全球時,澳科大已從病毒的傳播、診斷及預防等問題著手研究,率先建立準確、高效的CT影像AI診斷系統,僅需20秒即可識別新冠肺炎,而且準確率超過九成,可謂「急症室救星」;亦基於數十萬例新冠及其他常見肺病患者影像學數據,建立X光影像AI診斷系統,透過人工智能掃讀及大數據支援,以普通肺X光已足以快速分別新冠肺炎及一般肺炎,上述研究在國內外均多次獲引用、報導,澳科大同時發現,中醫藥參與會提升新冠患者治癒率,澳科大的中醫藥學院在新冠肺炎的誘發及預防研究亦取得良好進度,足見中西醫結合科技,對於抗擊病毒全球大流行乃至未來醫學發展至關重要。

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霍文遜
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霍文遜